作为从Keylab 61键的一代用户来说,Keylab二代确确实实成为了一款全面的且实用的键盘。
Arturia作为一家法国的合成器与软件合成器开发商,一直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MIDI键盘并不是奢侈品,然而Arturia却总能将它设计得超级华丽,看上去都有合成器的质感。

Keylab的一代在弯音轮与调制轮的设计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不仅材质粗糙,而且弹簧结构容易崩溃。我的第一代keylab就是因为弯音轮崩坏,无法继续使用了。因此当二代推出时,我一度是有点犹豫的。但当时还是被Arturia对Keylab二代赋予的更多功能,比如多踏板输入,CV控制等等所吸引,我决定再给它一次机会。
而二代的到来,打消了我的忧虑。二代的弯音轮与调制轮非常柔滑,而且不再出现一代的设计缺陷,我没有再感受到那种弯音拉到低后会卡住的手感,反而在使用它多年后,依然觉得它坚固稳定。
二代所新增的多踏板输入实在是太得我心了。为此我还购买了一大堆On-Stage的音量踏板,将它们接入Keylab 61 mkII后,再为这些接口一一指定MIDI CC,就可以在MIDI录制中,直接踩压踏板来输入多个渐变信号,比如现在的大部分管弦乐音色中,弦乐就支持多个MIDI CC控制,如表情Expression,动态Dynamic,音量Volume等。这对于普通MIDI键盘来说,顶多只能选择两项,分别由踏板和调制轮来完成。但Keylab mkII就可以想怎么踩就怎么踩,只要脚顾得过来。
另一个相当好用的功能,就是快速的Transpose,注意,这可不是快速的Octave八度翻页哦,而是快速移调。当我按住Transpose键,同时在键盘上随意点击任何琴键,现在键盘上的C大调就直接转为了刚才按键的调,然后我就可以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在C调键位上弹奏随便什么调的曲子了。不要笑,对于编曲制作来说,用C调永远是最省力的。
而对于同时操控多只乐器来说,Keylab mkII上的MIDI CH通道选择器则是效率高手。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但一旦你遇到了,你就知道提供了这个技术后会有多么重要。我们都知道不论我们载入多少乐器,都只需通过一台MIDI键盘,就可以完成演奏和录制,前提是分开录制,录完这只乐器,停下来,倒带,再录制下一只乐器。这是因为MIDI键盘默认是使用MIDI CH1输出,而其他乐器也默认识别MIDI CH1输入的信息,来激发自己的音色。由此,每一件乐器就必须单独激活了预录后,一件一件的录制。但如果你处于现场演奏中,在演奏完钢琴声部后,要立即切换到电钢琴声部,就很可能会产生手忙脚乱的窘迫(因为需要立即切换鼠标关闭钢琴的预录同时打开电钢琴的预录)。但如果我们将Keylab mkII的MIDI CH1输出给钢琴,MIDI CH2输出给电钢,然后将两件乐器都打开预录,就可以完成现场一气呵成的演奏了。因为,Keylab mkII有个快速的MIDI CH选择器,按住MIDI CH键,然后按一下带有标记的琴键,就能迅速将MIDI CH输出到指定的数字上。这样我们连手都不用离开键盘,就能快速完成音色切换,从而流畅的完成两件乐器的交换演奏任务。
最后一个便利,就是Keylab mkII对于Arturia旗下软件的内建支持。这个功能不能算是特别大的优势,因为在实际应用中,Keylab mkII的大滚轮的手感还是略显生涩呆板,加上Arturia不论是Analog Lab还是Pigments的音色加载都略微迟缓,所以它们结合在一起还没有达到完美合一的效果。但如果你是一位陶醉型的演奏者,在双手不用离开键盘的情况下能完成大量音色的浏览,这多少算是一点优势吧。
我至今没有用过NI公司的键盘,它也曾是我考虑过很久的产品,不过目前市场上好像也就只有Arturia和NI的MIDI键盘处于同一个档次,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选择尼康还是佳能的感觉,一旦踏入了某一派,后面就基本是一条路走到底了。
另外一个有趣的功能是和弦速记 – Chord,这也是非常棒的功能,当我们按住Chord键,然后选择一个打击垫,然后弹奏一个和弦,打击垫会闪烁两下表示自己记住了,之后我们直接点击打击垫,就会复现刚才我们录制的那个和弦。而16个打击垫足够记录超多创意和弦,这应该是做Beat的神器了。唯一不足的是,这些和弦都是柱状的,无法记录我们演奏的轻重与分解,这一点如果能改进,那真的是会成为流行制作天王。
Arturia Keylab mkII还有很多细节和功能,我没办法事无巨细的交代,总而言之,我对它的满意程度,甚至都抵消掉了我对第一代产品的失望,要知道,第一代Keylab也是价值接近4000元的产品,这种对产品的不满可不是轻易就能化解的,但二代平复了我的情绪,甚至让我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