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兼职录音师, 我常常会接到许多独特的录音项目. 不论是专业的表演和演出, 还是节目访谈的人声录制或是影视同期声, 它们大多会发生在各类大相径庭的场所, 如舞台, 会议厅, 教室, 户外等等. 我通常会根据实际任务情况, 来选择特定的设备, 并进行针对性的后期, 最终提交出令客户满意的成品.
那么, 我是怎么完成从项目的前期, 执行, 到最终交付成品的呢? 跟我一起来了解现场录音的全部流程吧.
前期准备
前期与客户沟通, 了解录音的环境, 类型以及最终应用面(即最终发布的载体和受众), 这些都能帮助我合理的准备录音设备与线材. 现场录音的环境常分为三种形式:
- 舞台式 Stage
舞台场景是固定的, 观众或听众坐在固定的位置, 从左到右的感受声音. 因此你只需要准备至少一对大振膜电容话筒(我通常使用一对AKG C414)搭建立体声录音即可. 由于录制过程是静态的, 那么你可以选择音频调整功能更加丰富的录音调音台如ZOOM L12多轨录音混音台, 它具备8个Combo输入, 和2对TRS输入, 扩展性极强. 不过它使用的是墙电, 没有移动性. 由于舞台录音, 声源几乎都是固定或移动能力有限的, 利用ZOOM L12的多个输入通道, 我还可以继续添加话筒来得到更精致准确的录音.
- 访谈式 Conversation
访谈的话则需要根据人数和场地, 而决定使用指向性电容话筒(我常使用Sennheiser MKH416或RODE NTG5)或是领夹话筒(我常使用Saramonic UwMic9或DJI Mic匹配延长线). 由于访谈的场所基本固定, 人数大多也不会超过2~4人, 因此当然可以继续选择毫无移动性的ZOOM L12, 但我更愿意选择偏影视录音向的ZOOM F6, 它具备6个XLR输入, 除了分配给4个领夹话筒, 还多出两个可以用于指向性话筒. 更重要的是, 它使用32位浮点录音, 能最大范围的保留音频的动态范围. 当然, 某些场合下, 我可能还需要配合进行现场音频的返送和一些音量操作, 这种情况下, ZOOM L12的多轨推子操控性又显得更加重要了.
- 移动式 Portable
而录制过程若是不断移动的, 则要根据表现形式来确定设备. 比如录制场所在室内, 对象是节目主持人, 移动范围有限, 那么准备一套手持无线话筒(我用的是Sennheiser的XSW1无线话筒套装), 再搭配ZOOM的L12或F6就非常适合. 如果对象是拍摄Vlog或外景节目, 可能会跨场景的活动, 那么给他她配备领夹麦(DJI Mic), 再搭配ZOOM F6或ZOOM H8进行同步的移动录音就足够完美了. 由于ZOOM L12和H8都带有每轨音量增益旋钮, 在即时混音方面略胜一筹, 但ZOOM F6是台绝对纯粹的录音机, 在其余各项参数(32位浮点录音及供电等)上都技压群雄, 是我非常偏爱的录音设备之一.
有个注意事项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 充裕的电池, 存储卡, 转接线, 音频线, 话筒三脚架(或者挑杆), 假电池和电源延长线, 比如永远带上一根30m的电源延长线总是最保险的. 某些录制, 可能会发生在客户腾空的会议室, 你摆法器材的位置一般为场地中央, 这里很难找到可用或够用的墙电插座, 这时候如果要求客户帮你找一条足够长的电源线, 可能会显得太业余.
现场操作
- 供电 Power Supply
确保使用满载的电池和足量的存储卡. 如果话筒需要48v供电, 那么一定要准备好足够的后备电源或电池. ZOOM H8使用的是AA电池, ZOOM F6使用的是索尼V卡口电池, ZOOM L12使用的是连续供电, 最为可靠. 如果使用无线领夹话筒如DJI Mic, 或电池式无线话筒如Sennheiser XSW1或电池式指向话筒如Sennheiser MKE800, 都要确保使用全新满载的电池. 使用索尼V卡口电池的ZOOM F6, 在固定场景内也可以换为索尼V卡口的假电池(可连接到墙电的虚拟电池), 将真电池留作移动录音时使用.
- 摆放 Positioning
立体声录音比较讲究摆放, 通常有AB, XY, MS, ORTF等几种摆放方式. 如果仅仅使用手持录音机如ZOOM H8, 使用它的机头话筒即双话筒交叉录音即可, 这就是XY模式. 如果我携带的是AKG C414话筒, 我会将两只分别左右摆放, 中间的距离约为话筒距离声源的2~3倍即可, 这就是AB模式. MS模式较为少见, 一是由于它需要特殊的垂直交错式摆放, 再就是它更适合近距离录制较小声场, 对于较宽的合唱边缘的细腻度不够. 而ORTF模式我并未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过, 如果某次录音有足够调试的时间, 也许我会试一试.
单声道录音相对来说就非常简单. 单声道录音主要应用在语言与访谈中. 录制它的唯一标准就是尽可能的接近声源, 同时保持不出现爆音即可. 单声道录音主要会用到的, 就是指向性话筒如Sennheiser MKH416这类, 或领夹话筒DJI Mic这类. 需要注意的是, DJI Mic由于自身偏重, 容易拉拽声源的服装, 在较专业的布景下, 看上去视觉效果略差, 我会使用带有延长线的话筒头, 用传统的领夹话筒方式连接和佩戴, 这样视觉效果会更好.
- 增益和余量 Gain & Headroom
在话筒摆放好后, 我会开始调整话筒与录音设备的增益Gain和头部余量Headroom. 增益过低, 音量信号过小, 就无法拉开信噪比, 后期再做提升会同步拉高噪音等级, 而头部余量不够, 又会导致声源加大音量时, 出现削波(Clipping)造成细节丢失, 类似于照片或视频拍摄中的欠曝或过曝.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 我会佩戴耳机监听, 并让对象在录制前进行不同音量下的试音, 不断调整话筒距离或录音设备的增益与推子, 使总体音量保持健康并在最大音量时并不冲红, 之后就确定这个位置不再更改.
如果你无法预判录音时会出现什么状况, 那么, 直接选择宽容度更高的录制设备(比如支持32位浮点录音的F6). 它能帮助你更安全的录音. ZOOM F6会开启两套不同音量等级的制式进行录制, 虽然文件看起来还是一个, 但在音量过载之前, 它就会自动切换到低音量下录制的音频, 因此, 录音文件会更安全的多. 事实上, 由于我本身就是制作人, 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后期经验, 我越来越倾向于前期录音使用32位的F6来录制, 以得到优质全面的素材为重. 但是要铭记, 32位录音仅仅是录制音频的源文件是完全无损的, 如果要同步输出音频信号用于比如直播画面等场景, 32位则无效.
- 信号输出 Line-Out
有些时候, 结合摄影机拍摄时的录制, 他们并不需要什么32还是24位96KHz的音频文件, 而仅仅需要一路从录音设备传输到摄影机的优质信号(这种情况很常见, 比如网络直播, 或者很多时候, 只是后期剪辑师单纯的不想进行大量的音画对位而已), 那么, 你需要了解你的录音设备的Line Out输出接口, 并准备多条立体声传输线(比如3.5mm对录线, 3.5mm转6.5mm对录线, 甚至3.5mm转XLR对录线等等), 并反复测试好这些线材的品质. 这样在你和摄影师搭档时, 你总能给出一条符合他机器的线材. 在调整好录音参数后, 你最好还能略懂摄影机界面中音频内录的调整方式, 如输入电平要尽量调整到和录音设备的类似, 最大音量时不要削波冲红等等. 摄影机的内录很可能不如录音设备的质量好, 因此一旦出现爆音可能后期修复的空间就极其微小了, 所以拍摄前要了解清楚, 是否需要同步录音进行备份, 还是仅仅提供音频信号而非录制.
- 录音笔记 Recording Log
上面说到, 某些情况比如影视同期声, 我可能需要和摄影师搭档, 他负责视频我负责音频. 如果他仅仅需要我的信号输出, 那很简单. 但如果我们是分别录制, 最后我要提交音频素材给视频剪辑师来合成, 那么我会准备一个小笔记本, 记录整个进程的录音笔机(录音笔机这个过程其实适用于所有录音, 拍摄活动). 怎么做呢? 首先我会确保录音设备将当日的录音录制进全新的以日期命名的文件夹, 接着听从导演或场记的安排, 在笔记本写下当前场景, 再配合摄影师同步开始录制. 当这段拍摄NG时, 我会停止录制, 且不记录任何内容, 只有当导演满意了某段拍摄, 我才会写下这段录音的数字后缀标记, 同时写下Take1或仅仅是数字1, 因为很有可能我们会再拍一次以供导演后期选择. 以此类推, 转场时做好记录, 再记录下数字后缀同时写上Take1, Take2…当完成了一天的拍摄, 我再根据笔记本的内容, 新建以场景为名的文件夹, 将那些成功的Take录音分别放进去, 最后拷贝或打包rar发送给剪辑师. 当然, 影视同期声并不是我的主要工作, 所以巨大篇幅的电影级别的录音我还并未参与, 因此也不太需要用到时间码这些外设(小型的影视拍摄只要有摄影机录制的参考音频, 基本上使用剪辑软件中的Audio Sync功能就能很快完成音画同步了).
后期修整
现场录音不会像录音室一样有良好的吸音隔音条件, 必然存在大量的环境噪音(如夏季室内场所几乎都存在空调轰鸣声), 不受控的意外杂音(如户外的汽车喇叭或手机铃声等), 千奇百怪的声场(过于空旷场所的巨大混响), 和各种录制方式与演员表达所带来的均衡偏薄或偏闷, 音量起伏太大或太小等等情况, 不过这些都可以在后期进行适度的调整.比如:
- 降低噪音 De-Noise
噪音或轰鸣声的处理方式, 可以用传统的Expander或Gate插件进行动态压缩, 或者是简化的Waves NS1插件, 另外也可以使用iZotope的RX De-Noise插件, 它的降噪效果更好. 它有两种处理模式, 一种是自动模式, 智能判断当前音频中的噪音并进行处理, 优点是不太需要复杂的操作, 缺点是有时处理效果过度或欠缺. 一种是Learn学习模式, 在录音中选取几秒的纯噪音, 点击Learn进行学习取样, 之后它将会在所有的音频中寻找类似的样本予以剔除, 对于恒定的噪音这种方式最为可靠.
- 手动降噪 Manural De-Noise
如果条件允许, 使用iZotope的RX修复套件, 可以像操作Photoshop一样手动去除特定的噪音. 户外的呼呼风声, 访谈人物的嘴唇开合声, 特定频率的电流声, 或者是突然响起的咳嗽或手机铃声, 都可以毫无痕迹的去除.
- 改善空间感 Spatial Adjustment
如果是立体声录音, 我可能会在后期再次调整空间. 声场过宽, 音频的凝聚力就较差, 过窄又可能混浊并缺乏沉浸感, 因此, 我会根据听感对录音进行适当的调整. 我常用的是Auburn的Panagement 2插件, 它可以快速进行立体声收窄与扩宽, 空间深度, 低频震荡, 高低音均衡等多重效果的调整. 不同的场所, 不同的录音方式, 在音频的均衡上(高中低音的平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过EQ Tilt偏移, Panagement 2还可以对音频的高低音进行快速有效的偏重. 类似的插件还有Waves的Center Stereo. 如果是一些过于明显的空间混响, 我还会再次用到iZotope RX套件, 使用去混响插件对混响加以限制.
- 调整均衡 EQ Adjustment
如果存在某些特定频率的过强或缺失, 就需要专门的EQ插件进行适度的压制或提升. 我用过的最为精准的EQ插件就是Fabfilter的Pro Q3, 它可以选择多达24个频率点, 进行任意的调整, 甚至可以动态控制. 比如一些靠近工厂车间的访谈, 就会录制到持续或间断的低频, 或某些空间中, 合唱不时会出现特定音高的极强共鸣, 任由它们失控, 可能会令听感极度疲劳, 但过份的压制它们, 又会令声音空洞. Q3的动态处理就可以对该频率进行阈值控制, 超过阈值该频率就被压制, 其他时间并不做任何处理.
- 声音匹配 EQ Match
前面说过, 不同的场景我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话筒, 套装的AKG C414声音频率基本相同大可放心, 但有些场景我可能会混用多只话筒, 比如两只Saramonic UwMic9搭配两只DJI Mic, 它们在声音上可能会有些略微差别. 如果差别过于明显, 会影响到听众出戏, 那么我会选择某个音频作为标准, 并通过Fabfilter Pro Q3的EQ Match功能拷贝给其他音频, 让差异最小化. iZotope RX套装里同样有EQ Match的选项.
- 控制动态 Dynamic Control
对于自然录音, 在进行降噪, 声场和EQ的调整后, 便可以直接输出了. 大部分自然录音比如古典乐和合唱, 通常并不提倡对动态进行干预(由于管弦乐一般有巨大的音量动态, 选择32位录音能最好的保存所有细节). 但对于某些特定音频, 进行一定的压缩处理是必要的. 比如过于偏离本意的音量失控(演唱时的突然呐喊)或忽大忽小的人声(访谈者的声音缺乏稳定)等, 这些意外往往会影响甚至破坏听感. 我会使用压缩对这种情况加以控制. 对于语言类的人声, 我可能会使用Waves的VocalRider或MV2来进行动态上的扩展.
输出交付
- 响度 Loudness
某些时候, 我可能对音频的响度做一些调整. 有些现场录音, 可能直接会与视频合成后, 作为成品提交到网络上, 而网络音频根据不同平台会有不同响度的要求. 比如大多数平台的响度会在LUFS -14dB, 我会利用ADPTR Streamliner或WLM Plus Loudness Meter来观测响度并调整到平台所需求的标准.
- 限制器 Limiter
不论我是否设置响度, 音频输出前的最后一道关卡, 我都会在主输出口的POST端(这个端口是主输出的最后一道决定性端口, 常用来添加限制器以控制最终音量), 插入一个限制器Limiter保证最终输出不会出现过载. 但要注意的是, 限制器同样带有压缩功能, 我并不动用压缩和增益方面的调整, 仅仅设置阈值Threshold进行过载时的限制.
- 格式 Format
最后, 我会输出两个文件, 一个是320k的mp3格式用来交付用户预览. 一个是24bit的44.1KHz的wave格式, 用来提交用户留档自行处理.
至此, 我的现场录音从前期, 到录制, 及后期, 直到交付的过程全部完毕. 希望这篇文章, 能帮助到对现场录音感兴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