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当你真正拥有一台跳线盘时, 你才会明白它的作用有多么大. 这个看起来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 仅仅是将设备背后的输入输出转移到了机架面板上的, 并能引起强烈密集恐惧症的玩意儿, 也需要单独用一篇文章来介绍么?
很有必要. 尤其是当你开始升级到一台8进8出的音频接口, 同时可能购买了一台话放或一两台硬件效果器以后, 如果你没有Patchbay跳线盘, 你的工作将会举步维艰.
我们将从跳线盘的基础功能, 进阶功能来解释一下它对于信号流管理的帮助. 我将会以我所用的Behringer Ultrapatch Pro PX3000三模式平衡跳线盘为例, 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跳线盘结构都非常相似.
基础功能
将设备背板的输入输出统一转移到前面板进行管理


通常的跳线盘会拥有24个输出(A行), 和24个输入通道(B行), 均为6.35mmTS单声道或TRS双声道接口. 刚开始接触跳线盘时, 如果没有观看跳线盘的说明书, 或是专门去了解它, 可能会被这个排列工整的出入口搞迷糊, 一部分人包括我甚至以为, 围绕着阿拉伯数字的上下两个插孔是一对立体声(或双通道)的意思.

这就大错特错了. 跳线盘是上下两行来区分输出与输入的, 以英文字母A和B区分输出输入. A行, 从阿拉伯数字的1到24的上方插孔, 是信号的输出, B行, 也就是1~24下方的插孔是信号的输入, 也就是说, 上方均为输出, 下方均为输入. 当然你也可以将下方作为输出, 上方作为输入, 但由于跳线盘还有些特殊的模式, 搞混输出入可能会对后面将说到的模式, 产生概念混淆. 所以我们乖乖的将上方A行的插孔作为输出, 下方B行作为输入, 并记牢了(这样你以后去别的工作室也不会弄坏别人的设备了).
我们该怎么连接呢? 假设我们有一台8进8出的音频接口, 一台单通道话放, 一台单通道硬件EQ, 一台单通道硬件压缩. 我们可以将音频接口的8个输出先插入跳线盘背面的1~8上方的输出通道, 再将音频接口的8个输入, 插入跳线盘背面的1~8个输入通道. 接着单通道话放的输出连接跳线盘背面的第9号通道的输出, 输入可以不连(因为直接接话筒的XLR接口), 接着, 单通道EQ的输出和输入分别占用跳线盘第10号的上下, 单通道压缩再占用跳线盘的第11号上下. 这样, 一个基础的连接就设置好了. 这个时候, 我强烈建议你找一些标签纸, 裁剪成小条, 并写入设备名称, 将它贴在通道数字上, 因为未来你会反复在这些通道间横跳.
接下来就开始变得有趣了. 通过连接好了跳线盘, 相当于这若干台设备的屁股(粗俗~!!)现在都摆在我们面前, 只要你有正常的信号逻辑, 就可以创建出各种不同的口味拼盘.
比如: 让话筒进入话放, 然后先进EQ, 再进压缩, 最后进入音频接口? 没问题. 我们将话筒插入话放, 这时候信号处于话放的输出, 我们用一根TRS线, 从第9通道的上方, 也就是输出, 接入到EQ, 也就是第10通道的下方即输入, 这样信号就进入了EQ, 接着我们如法炮制, 再使用一根TRS线, 将第10通道上方的EQ输出, 连接到第11通道下方的压缩输入, 信号就进入了压缩, 最后, 我们将第11通道上方的压缩输出, 用TRS线连接到第1通道(或者1~8的任意通道)下方的音频接口的输入. 我们的信号就进入了音频接口, 并随时可以在DAW里进行录制了.
我们甚至还可以让话放的信号, 先进入音频接口比如第3通道的输入, 在音频接口内部做一些软件效果器提升, 再从音频接口的第7通道输出, 然后先进入第11通道的压缩, 回头再进入第10通道的EQ, 最后再进入音频接口的第5通道输入.
现在, 你应该已经理解了跳线盘的好处了吧. 是的, 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快捷的取代了频繁在设备屁股上抽插的过程, 而是整个信号流效率的提升, 就是说, 你只要有了新的点子, 和两三次插拔, 这个点子就实现了.
然后, 跳线盘还能带给你更多.
需要注意的是, 前面我说过, 跳线盘只支持TRS接口, 因此它只限定于线路输出和输入, 不要使用XLR转TRS线将电容话筒插入跳线盘, 不要将话放的输入通过跳线盘接入, 由于TRS接头的特性, 不能用于48v幻象供电工作. 如果需要支持话筒XLR连接的跳线盘, 请搜寻XLR Patchbay之类关键词.
非平衡TS与平衡TRS
早期的跳线盘多为非平衡接口的, 而现在的跳线盘则多为平衡接口. 那平衡接口的跳线盘有什么优势呢?
在信号分配上, 非平衡与平衡的跳线盘, 在传输音频品质上和可承载的数量级上, 都是不同的.
品质提升
在音频工作中, 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6.35mm的音频接口, 这些接口分为TS和TRS, 即非平衡与平衡接口, 我们也俗称为大二芯和大三芯.
TS大二芯为非平衡信号线, 这类插头仅有一个黑色胶圈隔绝两个金属触点, 尖端的为Tip触头, 传输音频信号, 筒状的为Sleeve称为触筒, 传递接地信号. 由于只有一个尖端传递音频信号, 不分正负极, 这会导致信号传输容易受到电磁干扰.
TRS大三芯为平衡信号线, 这类插头有两层胶圈, 隔绝出三个金属触点, 比大二芯TS插头多出了一个金属环Ring. TRS插头的Tip即触头, 和Ring即触环, 分别传输一个信号的正负极, 而触筒依然接地. 由于有了两个信号触点传递正负极信号, 这能在传输中将正负极中的受到的干扰抵消, 从而极大的减少信号受干扰程度. 即使TRS和TS都传递同样一个信号, TRS的信号质量也要好得多.
也就是说, 平衡接口的跳线盘, 可以带来更好的音质传输, 其内部有着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和稳定的信号传输能力, 但这只是一方面的提升.
数量翻倍
而平衡TRS的另一个提升, 就是可以传输双声道信号. 它的Tip和Ring除了可以传输同一个信号的正负极, 也可以用来传输两个不同的信号, 这两个信号我们将声像分配到极左和极右, 就形成了立体声. 我们音频专业所用到的监听耳机接口, 都是TRS的, 因此我们可以听到两个声道分配到极左和极右后组成的立体声.
这时候, 平衡接口的跳线盘的优势就来了, 平衡接口的跳线盘, 每一个插孔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双声道插孔, 这意味着标记上的24路输入和24路输出, 实际数量可以加倍, 到48路输入和48路输出.
如果你的信号是立体声出入的, 你根本不需要占用跳线盘的两个插孔, 而是使用TRS插头, 占用一个插孔, 就能传递立体声信号了. 比如你的合成器的立体声输出, 要传递到跳线盘, 那么你仅需一根双TS转TRS线, 就可以将合成器连入跳线盘, 而当你需要用到效果器时, 再使用一个TRS转双TS的线, 就可以分别将左右声道载入效果器了. 有一些效果器, 也支持双声道输入和输出, 比如混响效果器, 总线压缩, 总线EQ等, 这类效果器都以立体声的模式工作, 也完全不需要占用跳线盘上的两对插孔, 仅仅一对插孔就足够了.
还有一些场合, 比如你的音频接口的某几对输出是固定用来给监听的, 你完全可以在背后用双TS转TRS, 将这对输出转为一个立体声信号, 占用一个跳线盘插孔, 之后用相反的线材, 再组建不同的监听搭配即可.
我知道, 这样做比较耗费线材和插头, 但这是一种强大的扩展性. 当你工作室中的设备不断增多, 却只有一个跳线盘时, 转变一下思路, 你的信号流空间一下就打开了不是吗?
需要注意的是, TRS大三芯接口在平衡单声道, 或非平衡立体声中, 只能选择一个角色. 音质优先的前提下, 使用TRS传输单声道信号, 乖乖使用跳线盘上的24对输出入. 数量优先的前提下, 使用TRS传输双声道, 跳线盘的路数可以翻倍.
进阶功能
使用不同的通道设置, 来创造新的路由方式

而这, 才是跳线盘变得神奇的地方, 也是单从外表上, 你根本看不出来的跳线盘的强大之处. 跳线盘一般有三种模式(因品牌型号差异可能模式会有略微不同): 单通, 普通, 半普通. 这三个开关在跳线盘的顶盖上, 每个通道都可以单独设置.
- 单通 THRU

单通模式, 就是最基础的跳线盘模式, 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跳线盘的基础作用, 即简单的将背面板的接口转移到前面板而已. 如上图, 这张侧面图中, 左边的REAR显示跳线盘的背面, 右边的FRONT显示跳线盘的正面, 当我们将信号插头插入跳线盘背面的输出和输入中, 再从跳线盘正面插入插头, 就能分别得到输出信号, 和输入信号了.
- 正常 NORMAL

在这个模式下, 信号开始有了趣味, 当前面板(Front)无插入时, 跳线盘背面板(Rear)的输出与输入会默认形成通路, 而在前面板不论输入输出只要插入插头, 背面板的通路就被打破, 从而形成与前面板的一对一连接.
1: 当前面板输出输入均无插入, 背面板输出与输入为通路
2: 当前面板输出接入插头, 背面板通路被断开, 背面板输出即刻接驳到前面板输出
3: 当前面板输入接入插头, 背面板通路被断开, 背面板输入即刻接驳到前面板输入
4: 当前面板输出输入均接入插头, 背面板通路被断开, 背面板输出输入均分别接驳到前面板输出输入
那么, 正常模式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 它可以在你不插入任何外部线缆的时候, 直接帮你预铺好一条信号流. 比如在基础模式中, 我们要搭建话放, EQ, 压缩, 音频接口这条信号流, 需要从跳线盘前面板利用TRS也就是跳线来连接. 而在正常模式中, 这一切我们在跳线盘背面就能完成, 比如背面的通道9上方输出是话放输出, 下方我们连接EQ的输入, 在通道10上方是EQ的输出, 下方我们连接压缩的输入, 通道11上方是压缩输出, 下方我们连接到音频接口的某个输入, 在这个情况下, 跳线盘的前面板我们不用插入任何信号线, 内部的信号流也是连通的. 当然, 你要记得在涉及到的几个通道上方将NORMAL模式开关打开并在前面板做些贴纸标记. 任何时候, 你有别的信号排序的点子, 根据前面板标记来随时组建即可.
- 半正常 HALF NORMAL

半正常的模式, 和正常模式几乎一样, 但半正常模式多了一条输出规则, 也就是可以做到输出信号一分为二.
1: 当前面板输出输入均无插入, 背面板输出与输入为通路
2: 当前面板输出接入插头, 背面板通路继续保持, 且背面板输出复制一条信号到前面板输出
3: 当前面板输入接入插头, 背面板通路被断开, 背面板输入即刻接驳到前面板输入
4: 当前面板输出输入均接入插头, 背面板通路被断开, 背面板输出输入均分别接驳到前面板输出输入
半正常模式可以在输出口并联一个信号出去, 但至于信号怎么用就取决于你了. 半正常模式最常见的情况大概就是监听系统了, 比如我们可以在跳线盘背面板中, 将音频接口的主监听输出下方直接接入监听音箱, 这样主监听默认情况下就直接传输信号到监听音箱, 而我们可以再从跳线盘的前面板上, 将音频接口主监听输出再度接出, 用于第二组监听, 或耳机分配器, 实现信号一分二. 或者, 我们可以在跳线盘背面板将话放的输出和音频接口的输入组为默认连接(即位于同一通道输出和输入), 以确保得到干净的纯干声, 然后再将话放信号从前面板输出, 分出一条, 组成复杂的加EQ加压缩等效果链, 再进入另一个音频接口的输入,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干湿两条信号, 从而保证我们有绝不后悔的后期空间.
你看, 现在你也应该发现了, 跳线盘讲究上出下入的插法, 是有它的道理的, 由于它的电路设计方式, 上端接口设为出才能实现第三种半正常模式, 因此, 可不要觉得随便怎么接都可以哦.
讲到这里, 一个小小的跳线盘, 作用是否已经超过了你之前的预想? 只要你的音乐创作中, 涉及到了硬件, 不论是效果器还是合成器还是话放, 现在就入手一台跳线盘, 保证你会玩得更疯更嗨!
大家来找茬时间, 你能认出这堆线材中, 哪个是我的跳线盘吗?

从零到一, 从一到无限, 这里是smpiggy, 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