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稳定器, 如果你是一位已经有手持稳定器经验的用户, 你会如何期待你的第二只稳定器呢?
蓝牙遥控拍摄? 智能对焦? 无线图传? 更小的抖动? 还是更久的续航?
做为已经拥有如影Ronin-S的用户来说, 以上这些我都需要.
其实RS(如影RoninS)做为一款微单专用稳定器来说, 已经非常优秀了. 坚固耐用的结构, 易于安装的便捷, 和还算不错的手持平衡感, 及一颗续航超强的电池手柄, 这些都令我一度认为, 如果只用RS来拍摄一些简单的过场画面或B-Roll, 那是相当够用了的.
直到我看到了RS3Pro.

蓝牙遥控
在看到RS3Pro的官方说明时, 我才意识到, 索尼A7m3身上居然还有蓝牙? 当然, 其实我的确知道A73有蓝牙, 也用手机操控过. 但在使用稳定器加A73拍摄中, 我却很少用到这个功能. 一来RS稳定器并没有蓝牙连接的相关选项, 二来我也不愿意在稳定器上加载其他模块, 再连根线在相机上, 总担心那会不小心将线材别住, 然后稳定器会失控(事实上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于是, 我也承受了仅仅使用机身上的录制按钮时的窘迫与被动. 因为操作稳定器并不像使用脚架, 沉重的稳定器加相机是需要一直靠双臂的力气去支撑, 这使得我一旦找到一个双手握持的省力角度, 就不敢再松开任何一只手了, 而恰恰, 录制的按键在相机上, 我必须松开一只手去按录制键, 而在这短暂的瞬间, 我另一只独臂, 需要爆发出双倍乃至三四倍的力气, 去平衡稳定器另一侧的失重.
使用RS的控制线去控制相机录制, 就是Gain&Lose, 像我说的, 方便了手部的操作, 但线材又成了隐患.
安装其他辅助配件来操控录制, 也是一样的道理. 安装任何配件在稳定器上, 它都会处于一个额外的角度上, 意味着我依然需要改变某只手型, 去进行按键操作. 虽然行程可能更短, 独臂握持的手不会太受伤, 但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RS3这次带来了全套的主流相机的蓝牙连接功能, 包含了A7m3, A7S3, BMPCC4K(谢天谢地), 6K, 和很多主流相机型号. 我将A73安装上RS3, 然后连上了蓝牙. 就在我大拇指最舒适的区域, 按下那个录制键, 而A73也非常配合的”滴”了一声, 顺利的开始了录制.
可以说, RS3的这个改进, 使我对于稳定器的痛恨(夸张), 减少了一分.
智能对焦
也就是DJI最新的科技成果(其实也就是手机里的智能识别)LiDAR.

这个部分可以跳过了, 因为Combo包里并没有LiDAR, 它是独立售卖的. 对于独立拍摄来说, 是否需要使用到稳定器上的对焦系统, 这其实超过了我的应用范围, 它的大概逻辑是, 利用LiDAR的智能对焦, 告诉稳定器, 稳定器再利用自动对焦轮, 传递给相机上的手动镜头, 以达到手动镜头也能自动对焦的结果. 但这个对于独立操控者比如我来说, 在加装了比如LiDAR, 跟焦轮, 更大的相机比如BMPCC, 和更大的电影镜头后, 我如何脱开一只手在RS3那块小小的屏幕上进行快速且准确的对焦选择呢? 这有点回到了蓝牙控制相机那个话题了. 也许, 这个功能还是更适合团队合作模式吧.
不过, 下面这张示意图, 让我心跳的很快.

为什么让我心跳加速? 因为我有两台BMPCC4K, 它们上面安装的, 都是手动镜头. LiDAR系统配合自动跟焦器, 能让这些手动镜头, 变成自动对焦镜头.
“为什么Combo套装里没有LiDAR???”
无线图传
这个功能还没测试成功. 我试着连接了RavenEye(鹰眼图传, 但乖乖, Raven不是渡鸦的意思吗, 鹰眼应该是HawkEye啊), 通过连接它与稳定器, 显示出了绿灯, 意思是一切准备就绪. 我再用手机连接RavenEye的WiFi, 也一次性过. 然后在手机Ronin App中找到图传并打开, 居然是黑屏. 不知道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这次RS3的Combo包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东西(除了LiDAR), 让我有点应接不暇措手不及啊.
更小的抖动. 这次的RS3Pro上添加了一个选项, 超级防抖. 也就是强行增加电机功率, 让它在颠簸的环境下也能尽可能的完成较平稳的拍摄. 别看我啊, 这是书上说的. 我切换到了这个模式下, 试了下, 倒是没感觉有什么特别. 可能在普通模式下, RS3Pro已经表现得很稳了吧. 不过大疆倒是给出了一张RS3对比RS2代的稳定数据对比图, 从多年观看频谱的经验来说, RS3的动态是比较稳定的, 波峰和波谷都不突兀, 这可以算是性能上的增强了. 当然, 我们假定这个频率指的是画面中焦点位置在纵轴或横轴上的偏移量为前提的. 如果是电机的输出功率, 反而可能更大起伏的线条, 更说明电机有极强的瞬时爆发功率了.

更长的续航?
我记得RS的续航大约是12个小时. 而最新的RS3Pro也宣称的是电池手柄续航为12小时, 但考虑到RS3Pro身上一块明晃晃的触摸屏幕和满满的各种TypeC供电口(输出), 我很怀疑实际使用时长. 我的心理期许是如果给自动跟焦轮供电的同时, 能维持8~9个小时的工作时长, 那也算是满意的.
版本对比
那么, 我们横向的来将RS3Pro和第一代的RS进行一下对比吧, 顺便也加上中间版本RS2, 虽然我没用过. 以下是官网的对比参数截图.

其实, 从主要参数上看, 比如自重, 载重, 操作模式及续航能力来说, 如影RS, 和RS3Pro并没有太大区别, 由此可以看出, RS其实是DJI非常成功的一款作品, 即使到现在也很能打. 而最新的RS3Pro, 强就强在其可扩展的生态, 比如用LiDAR配合电动跟焦轮完成手动镜头无法完成的一些细腻对焦动作, 用鸦眼图传来简化稳定器过多的附件完成远端图传, 用蓝牙直接对相机机身进行控制和设置等等, 它强在未来感, 强在那些一旦经过充分设计, 便能完美完成的高级运镜.
总结
作为第一只稳定器已经是我数数…n年前的Ronin-S的用户, 这么多年过去, DJI也推出了RoninSC, RS2系列, 现在又推出了RS3, 我很难不去更新换代, 更何况有这么多宣传的新科技的加持? 虽然说稳定器总不就那么几下子, 关键还是靠人(的毅力)和手(的肌肉), 那一堆花里胡哨的附加功能有鬼用啊. 但有时候, 一些事物在更新发展, 你总得时不时的投身进去, 去理解最新的科技理念, 去偶尔感受一下那一点点的变化, 也许它帮不了你什么, 但你至少在了解这个时代, 这个行业, 了解它们到了一个怎样的格局.
更何况它切切实实的去掉了我长期的痛点, 蓝牙录制. 千万别笑, 每个看起来什么都懂的人, 都有自己的软肋. 我的就是, 要在操作稳定器的某一瞬间, 脱手去按录制键.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