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这是我们技术界非常认同的至理名言.
从事音频工作多年下来, 我已经深深懂得, 优秀的音频设备, 对项目整体的控制力非常灵活. 你的硬件配置越细化, 那么在前期调整完毕后, 后期素材的精确度就越高.
比如, ZOOM F6已经有非常强劲的6轨录音能力了, 但它为了致力于便携移动性, 损失了即时的操控性, 在复杂的多轨录音下, 迅速调节某一轨的变量就变得非常繁琐. 这时候, L12的出现, 就使得即时混音变得轻而易举.
同样的道理. 在影像设备上, 分门别类的器材和配件, 也会使在不同环境下的摄影, 变得不那么困难.
首先就是机身.
A7m3 对焦能力出色, 防抖, 参数丰富, 后期空间中等, 但录制时长有限制, 变焦依靠手动, 偏色, 数码痕迹重
AX700 长时间拍摄, 防抖, 对焦能力强, 录制时长不限, 变焦能力强, 但色彩差, 镜头数码痕迹重, 景深效果差, 噪点高
BMPCC4K 色彩优秀, 宽容度高, 录制时长不限, 后期空间大, 但不防抖, 手动变焦及对焦, 续航能力差
其次是镜头.
拍摄景物, 需要广阔的视野, 就需要广角镜头, 一般广角镜头从16~24mm不等, 数字越小, 视野越大
拍摄人物, 需要较为真实的视野, 意味着需要中焦镜头, 一般来说从35mm~85mm以内, 画面的比例是基本符合人眼观感的
拍摄特写或是小型物体, 就需要有放大细节的能力, 需要用到微距镜头, 这中间从90~135都属于微距镜头的焦段(很多望远镜头也包含100mm以上焦段, 但跟微距镜头的最大区别是, 近距离对焦能力).
除了焦段, 镜头的光圈大小也会完全改变画面的质量. 光圈标记为F, 就是镜头内控制进光量的一个结构, 昂贵的镜头通常都有个极大的光圈, 光圈越大, 进光量就越大, 意味着你在较暗的环境中, 也能拍到较为明亮的画面. 同时, 大光圈带来的, 还有画面前后景巨大的虚化能力. 虽然并非所有的画面都是虚化越大越好, 但大光圈的镜头是随时可以缩小为普通镜头光圈的, 而反过来, 小光圈的镜头, 永远也达不到大光圈的画面优势.
最后, 是配件.
拍摄视频中, 最烦恼的, 莫过于移动拍摄中大量的抖动了, 即便是机身加了防抖, 很多手持拍摄画面依然看起来不尽如意.
使用稳定器能很大程度的减轻画面的抖动.
画面的缓动, 很多人也许会说, 画面缓慢的放大或缩小, 直接后期做个zoom不就好了? 但其实并非如此, 拍摄中的zoom, 尤其当你选用的是偏广角的焦段时, 距离被拍摄体的远近, 在画面比例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了这种视觉效果, 你可以选用一台电控滑轨.
另外, 使用相机自身的电池, 在较长的场景拍摄中, 会引发很多麻烦. 机身自带的电池往往容量有限, 只够支撑2小时以内的拍摄, 这些电池一旦塞进了稳定器, 滑轨等配件中就很难取出进行更换. 因此, 在室内可购买假电池连接墙电, 在室外也可以通过假电池连接充电宝进行长时间的供电, 这样的稳定性, 都超过了机身电池.
灯光.
永远在手边备一只灯. 它可能非常小, 可能还算明亮, 也可能是这种灯. 但灯光对画面的改造能力, 是所有影像器材都做不到的. 灯光, 能给被拍摄体一种不太真实的真实感. 它能使各种奇怪场所下, 被拍摄体也能呈现出鲜艳的颜色. 因此, 一定要购买一只灯, 哪怕用来在暗处给镜头对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