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SOLO!

如果弄懂了Solo的核心操作理念, 就能帮助你大大提升混音效率

SOLO!!!!

Solo我们都知道, 是独奏的意思, 更确切的说, 在混音这个语境中, 是单独监听的意思. 没错, 简单的来说, 就是按下通道上那个M旁边的S就够了. 然而你可以先往下翻翻, 我写这么多字, 可不是为了表达一个如此简单的动作.

Solo在一个三四轨的小型项目中, 平凡无奇,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在一个庞大的混音项目中, Solo, 不夸张的说, 是一个会被反复操作数百次的动作. 如果弄懂了Solo的核心操作理念, 就能帮助你大大提升混音效率.

这篇文章, 会从三个部分, Solo-Safe, Bus, Group, 来说明Solo的用法.

Solo-Safe是什么

Solo-Safe并不是你所想象的, 为了在监听时保护我们的耳朵或器材, 或防止串音什么的功能. 不, Safe虽然直译是安全, 但放在词尾时, 其实是保险, 保障, 锁扣的意思. 我们可以说, Solo-Safe, 就是独奏锁的意思.

独奏锁? 对, 按我说就该是这么个意思. 但我们还是忠实于英文术语吧, Solo-Safe.

当我们在StudioOne的混音界面中, 新建一个FX效果通道, 和新建一个Bus编组通道时, 你能发现它们两者的区别吗? 是的, Bus通道的顶端有个Mix FX的选项用来模拟调音台效果. 除此之外呢? 对, FX通道的Solo按钮是绿色的. 这个绿色标记, 就代表当前的Solo按钮, 开启了Solo-Safe功能. 你也会发现, 所有通道中, 似乎只有FX效果通道, 才默认开启了Solo-Safe, 但其实你也可以开启任意通道的Solo-Safe, 我们先接着往后看.

(不太理解FX效果通道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什么是Inserts和Sends?)

我们在混音时, 大部分的时间, 不光会用Solo来监听单轨人声或乐器通道, 还会监听不同编组的声音, 不但如此, 我们还需要结合着多种效果一同监听, 毕竟, 混音的目的就是合理的混合各种声音和效果. 这意味着, 我们在Solo人声时, 可能还需要Solo混响通道, 才能让人声结合混响效果一起被我们监听到. 而在一些复杂的项目中, 各种效果通道比如大混响, 小混响, 延时, 平行压缩等可能就多达7~8个, 当我们需要Solo某些声音时, 要一一Solo这些效果通道, 那简直会是一场噩梦.

音频工程师们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保持FX效果通道永远Solo, 并加入了我们的DAW中. 前面说到的, 那些新建的FX效果器通道, 带有绿色的Solo-Safe标记, 就意味着它们随时配合一同Solo, 以免除我们在监听时手忙脚乱的烦恼, 或者说一部分烦恼.

开启了Solo-Safe的通道, 将会在你Solo任何乐器时, 无条件的协同Solo. 这就是它的作用, 但它并不限于仅用在FX效果通道上. 比如你在钢琴通道上开启了Solo-Safe, 那么你Solo吉他时, 也会同时Solo钢琴, 你在Solo鼓组时, 同样也会Solo钢琴. 只不过在混音中, 我们最需要用到的Solo-Safe, 一般是FX效果通道, 比如混响, 这样你在Solo吉他时, 混响通道也被Solo, 你就能听到吉他和混响一起发出的效果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建立FX通道时, 它会默认开启Solo-Safe.

不过, 我们也并非时刻都需要Solo-Safe. 在细致的进行音频修整比如音高, 齿音, 频率等时, 我们并不需要带着混响或压缩等效果一起听, 那会添加太多干扰, 我们可以选择关闭那些效果通道上的Solo-Safe.

在StudioOne中, 开启或关闭Solo-Safe的做法是, 按下Shift键再点击当前通道的Solo按钮, 开启后该Solo键变为绿色, 意即常通, 关闭后则变为灰色, 意即正常.

到这里, Solo-Safe的功能和作用就算解释清楚了. 但仅仅靠Solo-Safe, 似乎也不能完全解决前面说到的大型鼓组或大型编制中的复杂的Solo问题啊, 顶多是代替我们按了几个效果通道的Solo而已.

编组Bus和建群Group

事实上, 我们在混音时, 会将多个同类型的通道进行Bus编组, 而将不同类型但有合作关系的通道或编组进行Group建群. 这能大大帮助我们快速的对一些群组进行Solo监听或其他管理.

Bus编组

我们常常将同一类别的多个通道, 比如打击乐中的底鼓, 军鼓, 踩镲等, 编入一个组, 也就是Bus, 用来控制与捏合这些鼓件混合后的动态与胶着感. 编组是可以无限加层的, 也就是可以将多个编组再度编为一个编组, 呈现多层的层级关系. 编组还有一个作用, 单开全开, 意思是, 编组中的任何子项(子通道)单独Solo, 编组都会跟着打开Solo, 为这个通道放行. 而在编组开启Solo时, 所有下级子项全部都会被Solo. 了解了这一点, 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Solo这个鼓的编组, 来一口气Solo所有位于编组中的子项比如底鼓, 军鼓, 踩镲. 这样, 我们就解决了整个鼓组配合开了Solo-Safe的效果通道, 在同一时间的Solo监听问题, 只需要在编组上的一个点击.

Group建群

我们为了快速的对一些通道或编组进行统一的操作, 比如批量添加效果器, 批量Solo/Mute, 批量音量调整等, 就会对这些通道或编组进行建群的处理. Group群的最大特点是, 同一个子项可以处于多个不同的群, 选择一个子项, 它所处的群的所有子项就会被激活. 和编组相同的是, 建群和编组都能对所包含的子项进行Solo和Mute, 不同的是, 编组是单开全开, 而群不分这些, 统统全开. 这个区别一定要理解透彻. 前面说过, Bus编组中的子项可以单独Solo, Bus编组则直接全Solo. 而Group群, 则完全不同, 群内的任何子项(不论通道还是编组)都是又当头儿又当兵, 意味着无论在哪个子项上Solo, 其他子项都会Solo.

应用

你可能会问了, 如果我想在鼓组中加入一个贝司通道, 在Solo贝司的时候只正常Solo贝司, 但在Solo鼓组的时候也顺便Solo贝司, 而且不要打开贝司的Solo-Safe, 以免在其他乐器Solo时它也跟着Solo, 可行吗?

这个问题非常棒, 因为现实的混音中, 确实会出现类似需要贝司和鼓组同时监听的需求.

我们本能的第一个想法, 就是将贝司编入鼓组, 利用编组的特性, 当我们Solo贝司通道时, 编组也开启Solo放行贝司通道, 我们就可以听到贝司的声音了. 而反过来, 当我们Solo这个编组时, 由于编组包含了鼓组和贝司, 它们刚好可以同时Solo了, 完美!

不过现实情况是, 大部分混音中, 贝司是不应该跟鼓处于同一编组的, 出于各种原因, 不论是对音色的调整, 控制压缩的方式或是应用侧链技术, 贝司都应该和鼓组的编组分开. 显然, 我们得换个思路.

那么我们将贝司通道, 与鼓组编组, 再编为一个新组. 这样, 新组不参与任何效果, 仅仅是包含它们, 且贝司Solo时, 新组也Solo贝司的声音, 反过来, Solo新组, 贝司和鼓组就一起Solo了, 完美!

这的确是一种解决思路, 但这就造成了单声道与立体声的兼容问题. 这种情况下, 之前贝司的单声道模式, 就被迫进入了新编组中的立体声模式, 失去了之前调整的所有效果. 如果将编组改成单声道, 则鼓组又失去了立体声宽度. 况且, 仅仅是为了Solo功能而随意的编组, 会导致层级太多, 而使混音失去对组别的管理清晰度. 这依然不够完美!

再想想? 对, 我们可以将贝司进行单独的编组, 然后将贝司组与鼓组建群.

我们来看看这个思路, 我们将贝司单独编成一个组, 将这个组改成单声道模式, 这首先满足了贝司的单声道, 同时利用编组的层级关系, 为贝司通道创造了架空层. 接下来, 我们将鼓组与贝司组建为一个群Group. 这样, 不论我们Solo群里的鼓组或是贝司组, 两个组都会同时Solo. 而当我们Solo贝司通道时, 贝司通道只会激活贝司组一起Solo, 并不会带动鼓组跟着Solo. 我们巧妙的利用了Bus编组与Group建群的特点, 解决了这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那么, 在刚才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希望加上键盘, 当键盘Solo时, 贝司也Solo, 其他条件依旧, 该怎么办? 对, 我们利用编组的再编组能力, 为贝司再套一个架空层的编组, 这个编组, 单独与键盘进行建群, 就解决了问题. 当我们需要Solo贝司时, 直接Solo贝司通道, 需要Solo鼓组与贝司时, Solo鼓组与贝司组的群, 需要Solo键盘与贝司时, Solo键盘与贝司2组的群.

当然, 这种编组与建群的复杂程度有点超标了, 这么做可能反而会降低混音的效率. 但通过运用这个思维逻辑, 能帮助你理解信号流的一些原理, 从而解决很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编组和建群, 是两个不同维度的群组概念, 它们既有区别, 又有重合之处, 利用这些, 我们不光可以用来操作Solo, 更可以扩展到混音工作的方方面面.

回顾一下, Solo-Safe更适合使用在FX效果通道上, 这样你监听任何乐器时, 都能带着效果监听, 更方便进行混音, 要关闭Solo-Safe也只需Shift+Click这么简单. 其次, 对同一类型的乐器进行编组, 比如打击乐编组, 弦乐编组等, 这能帮助你快速的进行组Solo并进行调整. 另外, 将一些有协作性但类型不同的组或通道进行建群, 这样能迅速的跨维度的进行监听.

到这里, 我们了解了Solo-Safe, Bus, Group中, 不同的Solo的使用方法, 和巧妙的搭配方式. 缓过劲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