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iseAsh Backs EQ Collection

N家真的是很懂得如何制作EQ. 该死!

Backs, 真是个毫无来由的取名方式, 倒行逆施?

不过在了解过NoiseAsh的Motone EQ的命名来源后, 你肯定和我一样, 知道Backs的取名绝对有个啥子典故.

Backs其实影射了Bax, 毕竟读音一样. 更引申的来说, 是Baxandall. Baxandall并非我非常熟悉的名词, 在我从事这个行业这么多年, 听说过Neve, 听说过Rupert, 听说过SSL, 听说过API, 但Baxandall是什么? 我真的没有听说过.

甚至在我看到了Plugin Alliance售卖的一款插件, Dangerous Music BAX EQ. 我也完全无动于衷.

Dangerous Music BAX EQ

一是, 我被这丑陋的90年代设计给吓退了. 二是, 当年的我实在不明白, 一个只有两个频段且功能简单的EQ真的有用?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有从事多年音频行业者的共鸣. 就是, 在进入这个行业的初期, 你会被这个光怪陆离百花齐放的设备之海迷得晕头转向, 太多的名词, 太多的典故, 太多的属性, 实在是令人Overwhelmed. 你在挑选设备和软件时的, 一定会去选择那些当时最潮流的人手必备的品牌和型号, 它们必须看起来和实操上都极为复杂, 似乎这样才能说服自己这很专业,并恨不得将它们堆满每一个音轨. 在行业的初期, 这些做法没什么错, 大量奇异的设备与软件, 能迅速扩张我们的视野和对音频的综合认知, 这就是行业初期的信息宽度.

但只有长期用心的浸淫在这个行业中, 我们才能慢慢的培养出更高的技术水准和品味. 或者说是理解深度或个人色彩. 我们开始不再被动的跟在信号后面, 不断的控制它, 而是已经有了大师技巧, 我们可以驯服它甚至引导它. 这就像很多国外音频玩家常说的一个词, Tame, 驯服. 这真的是一个太形象的描述了.

你可以回忆一下, 初阶的你刚刚听到压缩时, 你也许能感知压缩对比原始信号所带来的的动态改变, 但你应该听不出VCA和OPTO压缩的区别对吧. 而到了现在, 你甚至都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LA2A而不是1176. 或者, 在初阶时你只能不断的用Notch Sweeping顶点扫描的方式去寻找一个音频信号中的问题所在, 而现在, 你甚至可以不看频谱, 就能快速直接选中最关键的点, 让频率瞬间清晰起来对不. 如今的你, 几乎能知道每一个音频信号的问题所在, 或者你知道怎么让几十个不同的音频信号, 在你的调教下,能接近完美的混合在一起.

这就是大师技巧.

而进入了这个阶段, 我们才会发现很多奇特设备或软件所独有的亮点. 为什么人们会追逐SSL, 为什么人们会追逐G-Bus, 为什么人们会不断的复刻1073或类似的硬件, 为什么Pultec EQP1A如此收到推崇等等. 因为你可以听得出来区别, 也意识得到, 这些设备的特色是无法被其他设备所取代的.

OK我必须打住了, 不然扯得太远了. 但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 我们在缺乏经验与训练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被某些设备或软件的一面之缘给误导. 其实, 反而一些看起来结构或功能简单的软件, 它能给音频带来的变化, 远远超过它的外表, 而我们很可能由于当时缺乏经验与技巧, 而错过这些伟大的宝石.

前面说到的, 被我无情忽略的BAX EQ, 看上去简单, 其实源于一款极为经典的二段式EQ设计理念. 好吧, 我又开始到处找资料了.

BAX的名称来源于Peter Baxandall, 这位二战时期的人物, 是一位英国著名的音频工程师与电子工程师, 也是音频模拟技术的先驱人物. 1950年, 他设计出一套Tone Control Circuit音调控制电路, 以二段式的频率调节对音频信号进行高低频的增益或衰减. 如果你在你家中的功放上看到过Treble和Bass的Cut/Boost这几个旋钮, 那么这台功放就是使用的经典的Baxandall的高低频电路控制. 是的, 全球数百万台的HiFi音响设备, 都无偿使用的Baxandall先生设计的这套电路技术.

iZotope的Baxandall EQ的解释页面

ProducerHive的Baxandall EQ的解释页面

Baxandall的设计意图简单但有效. 这类EQ, 使用的是Shelf搁架模式, 但有个非常宽广的Slope坡度, 并有+/-5dB的增益量. 这就让针对指定频率的提升或衰减, 都异常的平滑与柔润. 它非常适合用于音乐最终的母带阶段, 即让当前的音频信号, 多一点低频的厚重, 或多一点高频的清亮, 但又不会大幅度的破坏音频的整体感.

非常优美的Baxandall的EQ曲线

也就是说, Baxandall类的EQ, 很适合你在自己熟悉的监听环境下, 对整体音频或母带进行润色. 这很像专业出版社对白平衡的挑剔, 可能就是调整那么一点.

好了, 既然我们了解了Baxandall类EQ, 那为什么不直接购买Dangerous Music BAX EQ呢? 既然我说过它是一款被丑陋外表所掩盖的宝石.

那是因为, BAX EQ除了丑, 还过于保守.

BAX EQ的步进

BAX里的每一个旋钮, 都是刻度化的, 也是就步进的. 比如低切, 就是从Out(关闭)到12Hz, 再到18Hz, 24Hz, 搁架频率也是, 从74Hz, 84Hz逐步步进, 当然, 连增益也是, 每一格0.5dB. 这当然可以完成大多数音频关键频率的处理, 我并不驳斥这个做法, 但我希望能多一种选择.

著名的免费插件品牌Analog Obssesion, 也制作了自己版本的MAXBAX. 它添加了中频部分, 但遗憾的是, 它依然遵照步进的做法, 一格一格的在既定频率和增益下调整.

Analog Obsession MAXBAX

还能做得更好吗? 为什么不升级到渐进呢? 在现代音乐制作流程中, 我们的音频信号来源不再像旧时一样单一, 举个例子, 同样是低音, 它的来源有可能是一个sample, 有可能是单纯的synth, 或者是hybrid synth, 或者干脆就是传统的bass录音, 我们更需要自由的方式, 去处理这千变万化的信号. 另外, 如AO在MAXBAX中添加了中频, 那为什么还要制约中频的可控制范围呢? 比如Q值?

所幸的是, NoiseAsh考虑到了这些用户对于更细腻更精确的控制需求, 带着这些诉求, 他们也对Baxandall的概念进行了复刻, 这也就是工作室购买的Backs EQ Collection.

Backs EQ Pro

抛开NoiseAsh总喜欢起谐音梗的产品命名不说, 这套Backs EQ Collection的第一观感, 就是精致且功能丰富, 从看到它的第一眼, 我就知道这玩意肯定会大量出现在我的工程中.

Backs EQ Collection套装包含Backs EQ(标准版)和Backs EQ Pro(专业版).

Backs EQ

标准版的Backs EQ, 也并不像DM BAX EQ那样呆板. 实际上你会发现Backs EQ的功能已经超出了普通Baxandall的控制功能很多. BAX的全部旋钮是7个, 分别为低切频率, 低频搁架频率, 低频增益, 和高频的三个同样的旋钮, 和一个总增益旋钮. 而Backs则是10个: 它添加了三个中频控制.

添加的Midrange

为什么Backs EQ会添加一个中频段?

这就是NoiseAsh在遵循经典设计的同时, 也在为更多的音频从业者考虑而进行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 在母带中, 低频和高频的作用是用来拉宽频率的丰满度, 使用Baxandall的二段式EQ对一些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进行最终的润色非常合适. 但我们能否延续Baxandall的概念, 又能将它用在混音中段时一些独立的声部或编组上呢? 混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复杂状况, 相当大的程度都来源于声音的中频, 这一频段是最多神仙打架的地方. 如果我们能利用一台EQ润色音频的高低频, 又能解决一部分中频的困扰, 那么这款EQ在工作中的工作效率就会相当高, 也就是我们不需要多加入一个插件来解决中频的问题.

这种情况曾出现在我对Pultec EQP1A的评价中. 为什么我后来一直沿用NoiseAsh家的RuleTec Heritage Pro, 而不是简单的EQP1A, 正是因为Heritage Pro是EQP1A, MEQ5, HLF3C的组合体. 而其中专门处理中频的MEQ5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几乎和EQP1A这个部件一样重要.

NoiseAsh懂这一点. 他们在Backs EQ中添加了一个可改变Q值的, 增益为+/-5dB的, 频率为155~3.5KHz的中频组件, 让我们在柔顺高低频的同时, 也能顾及到复杂的中频. 不仅仅是这些, 以上三个控制都是渐进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精确的雕琢中频部分.

为什么Backs EQ又不在高低频加入Q值控制呢?

如果这么做, 就又失去了Baxandall类EQ的特色了. 既然这是一个以柔美缓和曲线为灵魂的搁架式EQ, 你添加了Q值就失去了灵魂.

除了新增的中频, Backs EQ还增加了一个Preamp按钮可添加温暖肥厚的复古电子管饱和度.

Preamp

这还不仅仅是Backs EQ系列的全部. 我们看看这个套装中的Backs EQ Pro.

Backs EQ Pro

很清楚的看到, Backs EQ Pro除了将标准版的排版分为了左右, 中间还多出了NoiseAsh家新的NDS(微差系统)用来模拟不同通道的电路差异(据某些用户反馈实际运用中很有效果, 这点我相信, 毕竟已经有了前者PA的TMT系统铺路, N家如果做不出趣味化或实用化的功能, 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NDS

在NDS系统界面下方, Backs EQ Pro可将默认的L/R处理模式切换为M/S处理模式.

M/S

同样的, Pro还包含Preamp按钮, 并可以在A/B两种电子管饱和中切换. 据说B管的效果过于明显, 在GS用户的建议下, NoiseAsh还将在下一版本中做一些较保守的修改.

在这些丰富的功能之外, 再添加了N家拿手的立体声场增强功能Width, 和可达8倍的超采样, 再加上一个可随意更改的GUI尺寸, 这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糖果. 当然, 对于那些能尝出甜头的人来说.

Width

不要觉得这个Width的作用聊胜于无, 实际上, 在很多时候你的混音卡在某个阶段, 比如人声已经修到极致了, 但还是不够丰满时, 你可能想不到, 将这个Width拉宽一点, 人声覆盖了声场的一部分区域后, 音色自然就丰满起来了.

这套Backs EQ Collection刚买到手, 我就迫不及待的在StudioOne中间进行了测试.

效果也正如Peter Baxandall所设计的那样, 可以为音频添加丝绸般细软的高频, 和如迷雾却不浓稠的低频(这些外行人看起来云里雾里的形容词, 我相信从业者肯定是秒懂). 而NoiseAsh添加的这个中频, 就像是创作大师最终如何决定自己的意图一样, 我可以自由的定义中频, 从而决定整体音频性格上的最终走向.

很多时候, 产品的再设计, 也是对用户的一种尊重. 这不光是外观上的, 还有功能和操作体验上的. 比如多一个可调的中频? 比如加入渐进的频率与增益? 改善旋钮的灵活度, 推子的阻力感, 界面处于前台时是否支持DAW热键正常工作等等等等, 都在提升用户体验, 也在提升产品工作效率. NoiseAsh就是设计感与操作体验做得同样棒的品牌.

N家真的是很懂得如何制作EQ. 该死!

购买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