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mann TLM 103

一开始我所以为的意外,其实早已是命中注定
Neumann TLM 103

Neumann作为话筒界的龙头老大我想在座的没人会提出异议。U87这一型号自从1967年问世以来,就再也没有从主流录音室中放回到收藏箱里,其他品牌的话筒也从此有了阴影,如果自己的旗舰型号比不过U87,那么就最好收拾包袱关厂返乡。

延续的传奇 U87(图片来源Wikipedia)

当然这也是句玩笑话,U87的话筒售价基本在2~3万中徘徊,是的,它虽然是一只万用话筒,但要看你的音频受众是否能从声音中听出这2万多的价值,并享受到这一过程。就我所知,99%的人几乎听不出音乐中人声与乐器所使用的话筒来源,甚至,顶级的话筒在错误的人手里,表现的可能比淘宝店200元的话筒还要糟糕。

但是,我也无法逃出对品牌的崇拜,尽管我已经享受了多年AKG C414带给我的广泛适用性和舒适听感,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对Neumann的话筒做出试探性的尝试。自然,我无法一口吃个胖子,2~3万的投资是非常冒险的,尤其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缺乏声音甚至声音多的有点过载了的情况下。我更偏向于选择一款更大众,更接近日常使用的型号,看来看去,TLM 103成了我确定的选择。

TLM 103是一款在播音界受到大量好评的话筒,是的,这点和大家的预期不同,它并非像U87一样是一只万用型话筒,它只有心型指向,没有低切和Pad选项,也没有内置变压器,而且是单面振膜,也就是说它只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对一个声源进行录制。听上去差了U87很多对吧,但它的售价只有8000元人民币,是U87三分之一的价格,而且,它使用的恰恰和U87是同一款话筒头也就是Capsule,为K67。这又让我对TLM 103有了一种奇怪的期待:

也许它在我手里能发挥出U87的水准?将Neumann血脉发扬?

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在入手了TLM 103后,我对它的感受是中庸。尽管它也有一些独特的优点,比如如果以非常近距离的录制语言,它的近讲效应能提供强大的低频震荡,而它特有的高频的部分凸起,又能凸显声音的亲密感。这两者结合,如果你的声音非常有磁性,又有深厚的喉音,那么你肯定会很适合这只话筒。这么说有点宽泛,换个方式,回忆一下赵忠祥老师的声音,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你可能会误解这只话筒的频率响应是不是两头翘的,其实不是,它几乎是平的,但近讲效应确实会凸显低频和高频,也就是微笑曲线)

这款麦克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吉他上,它提供了相当准确的吉他放大器表示,但由于存在和高音提升,它增加了更多的咬合和攻击。原声吉他实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声音,一个漂亮的饱满的琴身,听起来没有浑浊或嗡嗡声,在高端有很好的微光,吉他拨片的起音很好。对于唱歌来说,这听起来很棒。它真的切入了混音并向前坐着,听起来没有刺耳或刺耳的声音,流畅的音调使它听起来非常悦耳。对于口语,临场感/高音/空气增强提供了很好的清晰度,同时保持了干净的声音,然后如果你需要更多的低音,你可以使用黄油般的近讲效果。如果您是配音艺术家或音乐家,并且您正在寻找一款更明亮且听起来非常悦耳的麦克风,如果它符合您的预算,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 100% 推荐它。- Podcastage

以上是油管话筒测试大V Podcastage对TLM 103的评价。这位大V对大量的话筒进行基础测试,包括近讲远讲,敲打键盘,演唱,录制木吉他和电吉他音箱,从超指向到8字型等现实中使用话筒会经历的一切操作,过程非常透明和公平。除了他会很残暴的丢弃话筒的包装盒。但也要留意的是,任何评测者对于手下的产品,如果不是特别的痛恨,一般都会留下体面的评论,所以,emmmm,参考一半吧。

TLM 103 VS C414

不过我自己对TLM 103进行录音测试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在初入手TLM 103时,打算找只话筒做对比,先对比测试了AKG C414,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的,我甚至会更喜欢C414的声音(也可能是因为实在是太熟悉了)。接着我又换了一只RODE NT1000,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TLM 103 VS NT1000

两只话筒我都使用的是PreSonus Studio 1824音频接口的内置话放(Class-A XMAX话放),使用的是5/6通道,并调节到几乎一样大小的信号电平(Studio 1824的话放增益范围为80dB,向左为-15dB减量,向右为+65dB增益,其刻度共有20格,意味着每格4个dB的增益量,如果从0开始算,那就要减去左起的前4格(约16dB)。由于灵敏度不同,TLM 103增益在右侧的2.5dB位置,大约在8.5格也就是34dB的增益。NT1000在9.5格位置也就是38dB的增益,并观察信号电平直到室噪和振幅都几乎一样,当然,这种小增益旋钮的实际增益和刻度也许并没有那么严谨,两只话筒的灵敏度差别也可能没有4个dB那么大,我姑且认为差异在2dB之间)。

接着两轨信号由ADAT的模式发送到了RME UFX+的两个数字通道,在这两个通道上我也使用了相同的设置,首先是低切都在40Hz,-12dB/oct。其他频率未启用。

UFX+ Totalmix中启用低切

上图也可以看到,两只话筒在室噪时电平信号也几乎是一样的。接着是动态部分,一般录音我并不会启用前置压缩,因为这样可能会因为设置局限性而破坏特定的录音效果。但这次我主要想测试语言,所以还是开启了一个较保守的动态(使用的是我之前保存过的一个预置,因此毫无人工调节的差异)。

开启同样的压缩设置

设置完成后,我在Studio One中开启两个轨道同时开始录制,而自己则完全处于两只话筒中间进行语言说话(两只话筒之间距离大约15厘米,我距离它俩大约20厘米)。

上轨TLM 103,下轨NT1000

由于设置得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波形振幅看起来完全相同,但这很正常,大振膜话筒都使用类似尺寸的振膜,动态范围在100多dB中也只有大概2~3dB的区别,这很难从波形中看出声音的区别。

但事实是,我在不停的切换两轨Solo时,几乎能听到完全相同的声音。是真的,两个声音几乎相同。当然,作为制作人,我知道如何集中注意力从细微之处听出差别,但哪怕是我一个不留神,错过了注意力偏重的区域,我就会迷失于“这是哪只话筒的声音?”。我是闭着眼睛,以不计次数的单击Solo的这种方式下盲听的,也就是说我并不会主观的记住自己当前所听的是哪个轨道。

为了验证两者的接近程度,我在TLM 103的轨道上加载了一个Pro Q4,并将NT1000的轨道塞进了Q4的侧链,然后播放音频。两条曲线都显示在了Q4中,白线为TLM 103,红线为参考线,也就是NT1000。在我截屏的一瞬间,这就是两条频率曲线的区别(这也侧面证明了我从设置到录音位置与距离都控制得相当精确了)。

两条曲线几乎在一半的范围上都完全重合。而其他差异部分的差值也大多仅在1~2个dB。

而上图是我另外用照相机单独抓拍的一张实拍图,这张又从侧面证明了两只话筒的频率曲线有多么接近。

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要知道,NT1000可是一只仅卖2000元的话筒啊,与它对比的,是一只高达8000元的话筒哦!

我因此有点丧气,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相当于TLM 103的售价中,有大概6000是分给了Neumann这个牌子。当然,我也试图为TLM 103找出一些优点来,比如我如果多靠近它一点,它的低频延展会多一些,这点符合它适合录制旁白和语言类的优点。不过要记住的是,适合录制旁白的话筒,并不意味着它会适合录制演唱,因为两者所需要控制的距离和动态范围完全不同,所有优势劣势都可能在瞬间转换。

但我也有点开心。我曾经有一只RODE NT2000话筒,但一次被朋友借去把玩,就再也没主动提及这事,甚至都没主动联系过我。我后来还试着购买一只二手的NT2000,但因为寿命与受潮问题又退了回去(在正常运行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激动,是我熟悉的声音,但很快它就出现了电子噪音)。因此,手中的这只NT1000成了我对NT2000那只话筒的仅存的挂念(这样说不太公平,我还有一堆RODE的小话筒,动圈话筒和指向话筒),嗯,NT系列的仅存的挂念。让我意外的是,我一直认为它只能作为小项目的临时顶班,因为大部分项目我都使用两只AKG C414完成。但现在我又发掘了它的作用,它在大差不差的情况下,应该能给TLM 103做个搭档。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我觉得是意外,但其实是命中注定?

我同时很兴奋的想知道有没有人也发现了这两只话筒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我也在Google进行了搜索,TLM 103 NT1000 almost identical。

然后我发现了这个Gearspace(曾名为Gearslutz)论坛的帖子:Similar to,but better than,a Rode NT1000,帖子中帖主询问有没有和NT1000几乎一样但更好一些的话筒。然后他得到了这句回复。

“NT1000就是参考Neumann TLM 103的模型来制作的“ – David

这是2007年Gearspace上一个很简短且仅有三个回复的帖子,但这条回复似乎让我知道了,一开始我所以为的意外,其实早已是命中注定。

我又搜索了一个问题:“tlm 103 nt1000 very similar frequency response curve” 两者有相似的频响曲线。

可以看到,第一个搜索结果又是来自于Gearspace,是一条来自于2004年的帖子。I need to find a Cheap microphone that sounds almost identical to a neumann TLM 103 – Gearspace

就在第9条回复中,名为ZEUSS的用户这样回答到:

“试试Rode NT1000。它听起来非常接近103。唯二的区别就是它的输出略逊一筹,另外低频延展没那么深”。

看来,远在20年之前,这两只话筒的相似之处就早已被发现了,我这儿还觉得自己发现了啥惊天内幕。ZEUSS所说的输出不够大,我想也和我前面所提到的NT1000的灵敏度稍弱,需要更大一点,差不多2dB多的增益是一回事,在完成了Gain Match后,它和103的输出就非常接近了,这点从Q4的频率曲线可以看出,动态都几乎一样。而至于低频延展,这也是两者的区别之一,TLM 103有着良好的近讲效应,意味着如果距离更近,103的低频将和NT1000有着截然不同的响应特性。

接受不完美,才是完美的音频大师心态

TLM 103目前虽然没有受到我的“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但我相信这也是因为我并不熟悉它,在之前单独测试它时,我甚至还试过在它偏上方和偏下方进行录音,声音也都有差异。也许在更多使用中,我会找到更适合它的位置。不管什么话筒,有哪些不完美,你都有使用EQ进行补救的机会,哪怕你补救无效,要知道,这世界上90%的人根本听不出来,他们也不会在意。

尽管我很在意。

总之,任何话筒在我这里,就是它最终的归宿。至于TLM 103以后会发挥多大的作用,我很期待,但工作室的话筒收集之路才刚刚踏上征程。